佳博体育首页平台官网-正版APP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原创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青海生态
【生态故事】开启秸秆“逆袭”路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王晶
发布时间:2024-10-09 07:55:57
编辑:成忱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乡亲们,不要焚烧秸秆,否则不光破坏环境,也会影响咱们的庄稼生长……”秋收时节,在西宁市湟中区田家寨镇梁家村广场上,村民围坐在一起聆听村“两委”普及秸秆禁烧的知识。

  2023年,湟中区种植各类作物面积5万余公顷,农作物秸秆产生量23万吨左右,可收集利用秸秆资源量约17万吨。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一半在籽实,一半在秸秆,丢掉秸秆了,就相当于丢掉了另一半农业。

  50岁的梁家村村民梁昇先种了大半辈子地,没少为麦收后遗留的秸秆犯愁。据他回忆,以前村民基本会对其一烧了之,然而烧掉之后头疼事却并没了结。

  “要是烂在田间易滋生病虫害,影响后续耕作,就地焚烧则会造成环境污染,使地表温度急剧升高,导致土壤板结加重、肥力下降、微生物层受破坏。”湟中区农业生态环境与可再生能源工作站副站长蔡邦国说,村民了解这一知识后,怕影响土地质量,便不敢再烧。秸秆成了“用处不大”,却必须处理掉的“废弃物”。

  自2019年起,湟中区开始严格执行秸秆禁烧规定,探索推进秸秆原料化利用。为保护空气环境,助力“双碳”目标实现,2022年在鲁沙尔镇建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展示基地,引进并建成一条集切碎、柔丝、除尘、打包、套袋为一体的秸秆综合利用饲草加工生产线,完善农作物秸秆回收储运加工体系,建立可推广、可复制的秸秆饲料化产业化模式。

  据初步估算,每年可收集加工麦类秸秆3300吨,向市场提供优质柔丝草2500吨,销售额达400万元,纯收入约43.75万元。在此过程中,带动周边200余户农户务工,可新增收入达200多万元。

  利用机械化收割,十来分钟的时间秸秆就被切碎撒在田里成为肥料,既不污染环境又能提高农作物产量。梁家村村民张锦雯笑着说:“要是卖给合作社回收做饲料,一亩地收来的秸秆能卖将近300元,我们才舍不得烧哩。”

  从过去“一烧了之”和“想烧不敢烧”到现在“舍不得烧”,乡亲们对秸秆态度的变化,折射出秸秆“变废为宝”产业的发展状况。

  “经过打包、粉碎、除草、筛尘等一系列工序后,收回来的秸秆将成为高营养价值的牛羊饲料,秸秆中的纤维可以为牛羊提供能量,经过牛羊消化后过腹还田,将部分有机质重新归还土壤提升肥力。”蔡邦国说。

  2022年,湟中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58%,培育秸秆综合利用市场主体30家,完成打捆离田作业面积3524公顷,捡拾秸秆1.18万吨。为加快农业绿色低碳发展,2023年,湟中区利用省农业农村厅下达的320万元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资金,新建4个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展示基地,购置11台秸秆打捆离田机械,补齐秸秆燃料化利用短板,推动秸秆颗粒饲料化利用产业化发展,解决缺少油菜、马铃薯秸秆利用途径的困难。

  “目前,全区已有177台农机专用设备,可显著提升秸秆原料化利用的能力,群众将秸秆回收到秸秆综合利用展示基地、种养殖合作社,能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获得保护生态环境而带来的红利。”湟中区农机推广站站长高卫虎说。

推荐阅读
烈士纪念日活动举行 陈刚等党政军领导出席
省政府党组会议和常务会议先后召开 吴晓军主持
9日起,西宁这4路公交线路恢复运行
把温暖与光明播撒在雪域高原
省优秀民营企业 企业家拟表彰候选对象补充公示
青海省优秀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拟表彰对象公示
土地“生金”鼓了村民的腰包
“三村抱团”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24H热点
“超级黄金周”激发消费市场强劲活力
我省已下达就业补助资金8.9亿元
“双节”长假青海实现旅游总收入24.4亿元
【乡村振兴在青海】"三村抱团"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普氏原羚年平均种群数量达3400余只达保护初期近11倍
青海各级工会和广大职工群众喜迎中国工会十八大召开
我省新增一处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浙江医生为海西培养“带不走”的医疗队
旅游收入7.79亿!“超级假期”西宁揽客109.79万人次
惠民惠农“一卡通”新增13项福利
热点图片
青海加西公路工程加速推进
青海加西公路工程加...
【乡村振兴在青海】“三村抱团”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乡村行 看振兴”系列报道
【乡村振兴在青海】...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李家峡水电站5号机组进入72小时试运行
【新时代 新征程 新...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黄河篇丨“千里眼”守护黄河之源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黄...
都兰处处好丰景
都兰处处好丰景
各小区全力做好供暖前准备工作供暖热线已开通 有供暖方面的问题请来电反映
各小区全力做好供暖...
都兰处处好丰景
都兰处处好丰景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行时】土地“生金”鼓了村民的腰包——刚察县哈尔盖镇贡公麻村见闻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佳博体育首页平台官网-正版APP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号
 
img

【生态故事】开启秸秆“逆袭”路

青海日报
2024-10-09 07:55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生态故事】开启秸秆“逆袭”路

青海日报
2024-10-09 07:55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生态故事】开启秸秆“逆袭”路

  • 2024-10-09 07:55:57
  •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乡亲们,不要焚烧秸秆,否则不光破坏环境,也会影响咱们的庄稼生长……”秋收时节,在西宁市湟中区田家寨镇梁家村广场上,村民围坐在一起聆听村“两委”普及秸秆禁烧的知识。

  2023年,湟中区种植各类作物面积5万余公顷,农作物秸秆产生量23万吨左右,可收集利用秸秆资源量约17万吨。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一半在籽实,一半在秸秆,丢掉秸秆了,就相当于丢掉了另一半农业。

  50岁的梁家村村民梁昇先种了大半辈子地,没少为麦收后遗留的秸秆犯愁。据他回忆,以前村民基本会对其一烧了之,然而烧掉之后头疼事却并没了结。

  “要是烂在田间易滋生病虫害,影响后续耕作,就地焚烧则会造成环境污染,使地表温度急剧升高,导致土壤板结加重、肥力下降、微生物层受破坏。”湟中区农业生态环境与可再生能源工作站副站长蔡邦国说,村民了解这一知识后,怕影响土地质量,便不敢再烧。秸秆成了“用处不大”,却必须处理掉的“废弃物”。

  自2019年起,湟中区开始严格执行秸秆禁烧规定,探索推进秸秆原料化利用。为保护空气环境,助力“双碳”目标实现,2022年在鲁沙尔镇建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展示基地,引进并建成一条集切碎、柔丝、除尘、打包、套袋为一体的秸秆综合利用饲草加工生产线,完善农作物秸秆回收储运加工体系,建立可推广、可复制的秸秆饲料化产业化模式。

  据初步估算,每年可收集加工麦类秸秆3300吨,向市场提供优质柔丝草2500吨,销售额达400万元,纯收入约43.75万元。在此过程中,带动周边200余户农户务工,可新增收入达200多万元。

  利用机械化收割,十来分钟的时间秸秆就被切碎撒在田里成为肥料,既不污染环境又能提高农作物产量。梁家村村民张锦雯笑着说:“要是卖给合作社回收做饲料,一亩地收来的秸秆能卖将近300元,我们才舍不得烧哩。”

  从过去“一烧了之”和“想烧不敢烧”到现在“舍不得烧”,乡亲们对秸秆态度的变化,折射出秸秆“变废为宝”产业的发展状况。

  “经过打包、粉碎、除草、筛尘等一系列工序后,收回来的秸秆将成为高营养价值的牛羊饲料,秸秆中的纤维可以为牛羊提供能量,经过牛羊消化后过腹还田,将部分有机质重新归还土壤提升肥力。”蔡邦国说。

  2022年,湟中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58%,培育秸秆综合利用市场主体30家,完成打捆离田作业面积3524公顷,捡拾秸秆1.18万吨。为加快农业绿色低碳发展,2023年,湟中区利用省农业农村厅下达的320万元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资金,新建4个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展示基地,购置11台秸秆打捆离田机械,补齐秸秆燃料化利用短板,推动秸秆颗粒饲料化利用产业化发展,解决缺少油菜、马铃薯秸秆利用途径的困难。

  “目前,全区已有177台农机专用设备,可显著提升秸秆原料化利用的能力,群众将秸秆回收到秸秆综合利用展示基地、种养殖合作社,能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获得保护生态环境而带来的红利。”湟中区农机推广站站长高卫虎说。

作者 王晶
编辑:成忱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